随着年龄的增长,老年人的肌肉、骨骼和关节等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,各个组织和脏器的功能逐渐退化,免疫力不断下降, “慢节奏”的生活对老年人来说是养生保健的关键。
进餐要慢
食物的消化与吸收靠牙齿的咀嚼和消化液的参与。老年人唾液、胃液、胰液及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量减少,进食过快易产生消化不良,再加上视觉、嗅觉和味觉普遍减退,牙齿残缺不全,饮食安全尤为重要。因此,老人进餐应细嚼慢咽,这样不但有助消化,还能避免将碎骨、鱼刺等小块异物卡在食管或呛入气管,引起堵塞或窒息。
排便要慢
老年人因咀嚼能力减退,含纤维素的食物摄入较少,加上脏腑功能衰退,肠蠕动减弱,易发生便秘。如排便过快过急,干硬的粪块可将直肠粘膜及肛门磨破,引发肛肠疾病,更为严重的是,不少老年人患有脑动脉硬化、冠心病、高血压等疾病,当蹲下用力排便时,腹内压力增高,人体下部血管受到挤压,使流向脑部的血液猛增,导致血压骤然升高,可能会诱发脑溢血或冠心病突发而危及生命。因此,老年人排便宜慢,最好使用坐便器。
走路要慢
人到老年以后,骨关节呈现退化改变,韧带僵硬,加上视力衰退,大脑中枢神经对外界的反应迟钝,遇有紧急情况出现,难以保持身体平衡与稳定,如果走路过快,容易跌倒而引起骨折或其他问题。所以,老年人日常活动以慢步缓行为主,一般每分钟60—70步,体质较差的,应使用合适的手杖,以增加腿部的支撑力,有助于保持身体平衡。
变换体位要慢
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的各脏器功能均逐渐衰退,心脏排血量减少,加之脑动脉硬化,血管弹性降低,血容量和含氧量减少,如果体位改变过快过猛的话,容易引起脑供血不足,导致体位性低血压而出现眩晕或晕厥。因此,老年人在起床、站立、下蹲时,都应遵循一个“缓”字。特别是清晨起床时,别着急立即下床,先平躺半分钟,再坐起上半身半分钟,接着双下肢靠床沿垂地半分钟,然后慢慢站起来,无头晕不适再行走。